本网讯(学生处 团委 牛谊静)2022年暑期,燕京理工学院组建了11支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2000余名学生深入北京、天津、河北、广东、山东、四川等地,围绕“三下乡”和“体验省情”两个类别积极开展理论普及、党史学习、乡村振兴、发展成就、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
凝聚青春力量,赋能社会实践。学生们在实践中结合专业所学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学习党史、开展专业调研、助力乡村振兴。据学校团委统计,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共撰写调研日志600余份,制作活动视频共计80余期,在学校平台发布微博图文1484条,微信公众号等活动报道120余篇。
“情系三河守一方田”艺聚乡情 星火同筑实践团全体成员与老党员在党旗下宣誓
燕京理工学院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建筑学院和智能工程学院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艺术学院“艺聚乡情•星火同筑实践团”在实践中拜访政府、慰问老党员、西岭村学党史听党史、前往农业基地实践科技助农,实践团成员运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术,为段甲岭镇乡村建设献计献策,分区域进行项目设计,打造特色乡村振兴项目。传媒学院“情暖乡村,公益摄影”实践团开展了宣传“美丽乡村”、“情暖乡村”公益摄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采用摄影方式表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之美、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人文之美,以西柳书院为主线拍摄乡村微电影,展现西柳书院在乡村教育建设、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建筑学院“李保国精神实践团”实践团成员在开展实践活动
燕京理工学院建筑学院“李保国精神”实践团对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王家湾乡基本状况、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进行实地考察,根据当地需求,并结合当地建筑特色,分别设计不同板块将王家湾打造成不同主题的疗养结合一体化村落,通过打造不同特色主题村落,助力王家湾乡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化升级改造;智能工程学院“筑梦家园实践团”对河北省农村废水处理、废气治理、土壤治理及垃圾处理现状进行调研,采用多种形式宣传环保知识,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居民提高污染治理的环保意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环境与健康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参观晋冀鲁豫中央局和军区司令部旧址
燕京理工学院会计学院“冀上之路”实践团以调研“京津冀交通一体化”为主题,在京津冀11个地级市以及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开展调研。实践团成员制定了“普通市民”和“出行人员”两类问卷供市民填写,具体了解市民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真实意见和切身体会,提出京津冀地区交通问题改善的建设性意见。
国际商学院实践队员深入到乡镇为学生们讲述党史
燕京理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与健康学院和国际商学院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传红色”实践队发挥学院学科特色,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发表游历红色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景点的视频供同学们学习交流,借助“新媒体”提升红色文化自身的吸引力与感召力,多样化展示并传播红色经典故事、红色文化。环境与健康学院“体验省情”小分队和国际商学院“红色征途队一国商”队也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突破地域空间限制用镜头探访史学名师、探访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党史宣传讲座和云课堂等多项有力度的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充分利用各地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旅游基础等资源优势开展深度推广宣传。
体育学院实践团队来到三河市人民公园进行体育运动知识宣传活动
燕京理工学院体育学院“普及运动知识·助力体育战‘疫’”实践团为将专业知识与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抓住疫情时代大众纷纷进行居家体育锻炼,对大众进行体育运动相关指导、普及体育相关知识和发放体育运动知识手册及现场进行体育运动指导,成为了市民家门的“活课堂”。
四川平武支农支教实践团成员开展支教
燕京理工学院文法学院“情系平武·大爱无疆”四川平武支农支教社会实践团践行与四川平武十四年来的承诺,开展为期十四天的支农支教活动,在以往的教学课程内容上赋予新的内涵,为孩子们增设“推普”课堂,选取有针对性的绕口令和诵读内容帮助练习;并以四川平武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貌为基础,结合当地红色资源,通过党史主题系列活动、语言现状调查问卷、普通话主题班会及培训、羌族习俗展演等方式开展“青春向党推普行语言文字助振兴”推广普通话活动。实践团还打破传统支教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开启“互联网+云教学”模式,实现了燕理、平武、张家口三方有机联动。在云课堂,孩子们参观学习了大境门长城文化,了解了革命先辈董存瑞的光荣事迹,感悟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冬奥精神。文法学院另一支“力学笃行•履践致远”张家口多元化乡村振兴实践团以“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助力多元化乡村振兴战略举措为创新点,开展面对面云上交流以及系列宣讲,采用线上线下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双线叙事模式,创造了1+1>2的实践成果。此外,实践团还参观调研当地生态基地、园林区等环境保护基地,开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助农直播,带领文法学子走进企业、工厂、农村农户,真正切身体验产学研一体化。
燕京理工学院学校团委副书记杨文静介绍,团委正在积极构建常态化、长效化的实践育人工作机制,切实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让广大青年在社会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更大的力量。